我发现,很多不太会说话的人,都将“会说话”等同于“说话不冷场”,然后为了不冷场自顾自的说很多话。

一开始靶心选错了,你所发射的箭,都是徒劳。

当你将“说话不冷场”当做靶心时,大概率会面临两种情况:

一个呢,为了不冷场,你的注意力会放在数量上面,数量多才可能让话不落地,主打一个以量取胜。

跟上学时候写作文为了达到字数要求凑字数一样。

你的目标已经定在字数上了,至于写的怎么样,那不是你关注的重点。

这种操作,同样也注定你的话不会有多少营养。

二个呢,你的连续输出,会被贴上很多标签而不自知,因为你说的话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这样。

你经常抱怨,别人可能会给你贴上“能力弱”的标签;

你经常说他人的是非,别人可能会给你贴上“多事”的标签。

你经常聊自己,别人可能会给你贴上“无聊”的标签。

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低质量且不讨好的聊天方式。

我们要从战略上对“会说话”有个清晰的思路。

交流沟通中,你的言语是否具有“利他性”
01
交流沟通中,你的言语是否具有“利他性”

会说话,从来不是因为说了很多话,贩卖了很多信息。

而是在合适的时机,说了自己要说的话,并且能给对方提供实际的信息参考价值。

当同事朋友在聊准备去哪个地方旅游,恰好这个地方你去过。

这个时候,你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种种场景。

哪些景点让你流连忘返,哪些好吃的让你回想起仍垂涎三尺,碰到哪些有趣的人,有趣的事。

对这个话题,你有发言权,自然能输出对他们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信息。

这样接地气的输出,对方会很愉快的倾听。

所以会不会说话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聊天过程中所涉及的“点”。

这个“点”有没有你的经验积累反馈,会不会对他有参考价值。

这些信息的积累和反馈,构建了你说话的内容,积累反馈越深刻,聊天的质量也就越高。

交流沟通中,你的言语是否具有“利他性”
02
交流沟通中,你的言语是否具有“利他性”

朋友问,你看过《非暴力沟通》哪本书吗?

你说,看过,写的挺好的,值得一读。(聊完了)

对于朋友这个问题,你回答有反馈吗?貌似有,但是反馈过程中体现了你的信息积累吗?没有。

这样的回答给对方一点实际参考价值都没有,就像我问同桌我怎么能提高成绩。他就说你努力。

如果你回答他:

看过,写的挺好的。尤其是书中提到的沟通第一要素,区分观察和评论,这点对我帮助很大。

我以前总是习惯开始就夹杂自己的观点去评论,没有表达出客观观察的结果。导致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搞得鸡飞狗跳。

现在慢慢刻意留心客观观察。事情处理起来顺利多了。所以值得一读。

这样的回答,你不仅有反馈,而且反馈中深入的展现了你对这本书的理解思考,以及你实践反馈的结果。

站在对方的角度,这样的回答才具有实际参考性。

所以在聊天的时候,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是否有利他性。

利他也是利己,整个过程,你其实也在以教代学。

 

发表回复

共有 0 条评论